- 首頁
- 最新消息
- ESG 國際新聞週報
- ESG 國際新聞週報 10/15- 10/21
ESG 國際新聞週報 10/15- 10/21

1.🇺🇸 美國聯準會與 FDIC 撤回大型銀行氣候風險規範
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與貨幣監理署(OCC)正式撤銷 2023 年發布的《大型金融機構氣候風險管理原則》。
該框架原適用於資產超過 1,000 億美元的銀行,旨在協助金融機構將氣候風險納入治理、情境分析及風險管理。
三大監管機構指出,現行的「安全與穩健」標準已足以涵蓋所有重大風險,包括氣候相關者,因此不再需要額外原則。
⚖️ 政策逆轉與政治背景
此舉顯示美國金融監理方向全面逆轉,重回傳統監管。
川普政府上任後,聯準會退出國際「綠色金融體系網絡」(NGFS),並停止推動氣候金融政策。
川普總統在聯合國演說中更表示,氣候變遷是「全球最大的騙局」。
聯準會理事會以 5 比 2 通過撤銷決議,反對者 Michael Barr 指出:「在氣候風險升高的情況下撤銷原則,違背風險管理邏輯與常識。」
🌍 對金融與投資者的影響
撤銷後,大型銀行雖仍須遵循傳統風險管理規範,但缺乏氣候專章將導致監管不確定性:
-
國際落差擴大: 歐洲與亞洲加強氣候揭露與資本要求,美國則回歸傳統監理。
-
投資者信心受挫: 全球投資者恐視此為美國與國際永續金融體系脫節的信號。
-
合規與聲譽風險: 美國銀行在國際市場可能面臨不一致的規範壓力與形象挑戰。
此舉象徵美國在全球氣候金融治理上退步,並讓外界質疑:
在氣候物理與轉型風險加劇下,缺乏專責監理的美國金融體系能否維持長期韌性?
此次撤銷象徵美國氣候金融監管正式「去氣候化」,可能短期減輕銀行合規負擔,
但長期將增加金融體系暴露於未量化氣候風險與聲譽挑戰之中。
2.🇪🇺 歐盟縮減永續規範範圍,大幅提高企業揭露與盡職調查門檻
🌍 歐盟放寬永續法規適用門檻
歐洲議會法律事務委員會(JURI)於 10 月 13 日通過決議,大幅縮減《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與《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 的適用範圍。
新版本將 CSRD 的適用門檻提高至 1,000 名員工與年營收 4.5 億歐元(原為 250 名員工),並豁免部分金融控股與上市子公司;CSDDD 則限定於 5,000 名員工與年營收 15 億歐元 以上企業,同時取消民事責任條款,企業將不再面臨集體訴訟風險。
⚙️ 企業競爭力考量推動修法
此次修訂受到歐洲企業團體與部分政府(尤其是法國與德國)的大力遊說。
他們警告過度嚴格的永續揭露與盡職調查義務將削弱工業競爭力與投資吸引力。
談判主導人、歐洲人民黨成員瑞典籍議員 Jörgen Warborn 表示,此舉旨在「維護歐洲競爭力」,並強調「並非受美國壓力影響」。
美國商會早前批評該指令為「前所未有的監管過度」,法德兩國企業執行長也聯名致函兩國領導人,要求全面撤銷 CSDDD。
⚠️ NGO 批評削弱歐盟領導地位
永續倡議團體批評這些削減「過於激進」,認為歐盟將因此失去在企業透明度與綠色金融的領導地位。
Frank Bold 公共事務經理 Susanna Arus 表示:「限制資料揭露,等同削弱歐洲的競爭優勢。」
Global Witness 的 Beate Beller 更形容這是「歐洲的黑暗一天」。
🧭 下一步:三方協商
此決議將進入議會、理事會與歐盟執委會三方協商(Trilogue),目標於年底前達成最終協議,但實際實施時間預計將延至 2026 年以後。
若獲通過,這將成為自《歐洲綠色政綱》以來最大規模的永續政策退場,顯示歐洲從雄心導向轉向現實務實,重新權衡企業問責與經濟壓力之間的平衡。
此舉反映出歐洲永續政策的「降溫」趨勢:為減輕企業負擔與維持產業競爭力,歐盟在透明與責任間選擇了折衷,亦引發市場對其全球永續領導地位的質疑。
3.✈️ 南韓宣布 2027 年起國際航班強制使用永續航空燃料(SAF)
🌏 首度立法要求航空減碳,2035 年配比最高達 10%
南韓政府宣布,自 2027 年起,所有自南韓機場起飛的國際航班將強制使用永續航空燃料(SAF),初期混合比例為 1%,2035 年前將提升至 7%–10%。
該政策由國土交通部(MOLIT)與產業通商資源部(MOTIE)共同制定,旨在讓南韓成為亞洲首批推行 SAF 強制規範的主要航空樞紐之一。
從 2028 年起,國際航空公司須確保在南韓加油量的 90% 符合 SAF 規範,未達標者將面臨最高相當於市場價值 150% 的罰金。
🏭 推動亞太區 SAF 市場成長
南韓此舉為亞太地區永續航空燃料發展注入動能,與新加坡、日本及澳洲政策形成聯動。
燃料供應商(煉油廠與進口商)亦須遵循混合比例要求,2030 與 2035 年目標將分別於 2026 與 2029 年重新檢討。
政府同時成立 SAF 聯盟(SAF Alliance),整合航空公司、煉油商與主管機關,以加速國產 SAF 生產與標準認證。
💡 激勵與罰則並行
為鼓勵早期採用,超額達成 SAF 混合比例的航空公司將在航權分配上獲得最高 3.5 分的加權優勢。
相對地,未達標者將依年度短缺量乘以 SAF 平均交易價之 1.5 倍罰款,首年執行期可延緩執行。
航空公司亦可將最多 20% 的 SAF 配額延後三年完成。
政府亦評估以直接補助取代現行降機場費政策,以抵銷 SAF 成本,2025–26 年預估補助金額達 6 億韓元。
此外,乘客可在購票時自願捐款支持 SAF 使用,並獲得貴賓室使用、升等或紀念品等獎勵。
🌱 明確界定「永續燃料」標準
僅符合 國際民航組織(ICAO)碳減量標準之燃料可被認定為 SAF,包括生質燃料與低碳航空燃料,且須至少減少 10% 的生命週期排放。
政府將於 2026 年中公布 SAF 品質標準,並於 2030 年後導入「碳減排加權制度」,鼓勵以再生能源與碳捕捉技術製成的合成 SAF。
✈️ 國內業者已啟動使用
目前已有 9 家南韓航空公司於短程航線試用國產 SAF。
大韓航空(Korean Air) 已在前往神戶與大阪的航班中採用 1% SAF 混合燃料,來源包括 HD Hyundai Oilbank 與 GS Caltex。
交通部次官 姜熙業(Kang Hee-up) 表示,這是「南韓邁向國際航空碳中和的第一步」,並將鞏固其全球航空減碳領導地位。
🌍 全球航空減碳新局
南韓的政策與歐洲、英國 2025 年起實施的 2% SAF 規範呼應。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全球 SAF 產量預計在 2025 年倍增,但仍僅能滿足不到 1% 的總燃料需求。
透過立法強制 SAF 使用,南韓正打造長期穩定的市場環境,吸引投資於國產煉油、原料加工與合成燃料創新,
若執行順利,首爾模式將可能成為亞洲航空減碳政策的典範。
4.🇨🇳 中國2025年天災經濟損失達3,050億美元
📉 九個月內天災影響逾5,500萬人
中國應急管理部公布,2025年前九個月全國共發生多起自然災害,造成 直接經濟損失達 2,175 億人民幣(約 305 億美元)。
這些災害包括洪水、颱風、乾旱及山體滑坡,影響全國近 5,500 萬人,並對農業、基礎設施及住房造成廣泛破壞。
夏季暴雨與洪澇為主要災害來源。北方與中部多省降雨量創新高,導致數萬人撤離、交通中斷及老化防洪設施超載。
僅在八月,災害損失就達 196 億人民幣(約 27 億美元),影響 24 省共 710 萬人,摧毀房屋 3,700 餘棟,並迫使超過 8 萬人撤離。
🌾 農業與基礎建設損害嚴重
超過 53 萬公頃農作物 受損或毀壞,安徽、河南、河北等地農民收成遭受重大打擊。
交通運輸部報告指出,極端降雨造成 1,600 億人民幣(約 22 億美元) 道路基礎設施損失。
中央政府已撥款 5.4 億人民幣 用於緊急道路修復,並提供 58 億人民幣 的綜合災後救援資金。
🌦️ 氣候變遷加劇極端氣候風險
氣象專家警告,氣候變遷正使極端天氣事件更頻繁且更猛烈。
2025 年的災害季降雨更集中、洪水更迅速,凸顯防洪體系與城市排水能力的脆弱性。
政府已呼籲加速升級防洪設施、擴建城市排水系統、強化預警機制,並推進「海綿城市(Sponge City)」建設以吸收雨水。
然而,各地推動進度不均,基層城市仍面臨防災短板。
💰 財政壓力與未來挑戰
災害帶來的損失亦使地方財政壓力倍增。許多地方政府債務沉重,削弱了應急與復建能力。
分析指出,若極端氣候持續,第四季損失恐再擴大。
專家強調,若中國要同時維持經濟穩定與氣候適應,必須加大防災韌性投資。
「今年損失的規模顯示,我們正進入氣候風險的新時代。」
—— 北京環境政策分析師
5.🇲🇾 馬來西亞橡膠業啟動淨零轉型框架,邁向永續製造新時代
🌿 全面推動橡膠產業減碳行動
馬來西亞橡膠理事會(MRC)與馬來西亞綠色科技與氣候變遷公司(MGTC)簽署合作備忘錄(MoU),
正式啟動橡膠產業淨零轉型框架的落地執行,從政策規劃走向具體行動。
此合作奠基於雙方共同制定的《馬來西亞橡膠及橡膠製品業低碳轉型路線圖》,
該框架為業者提供去碳化路徑與操作指引,並與**《2030年國家工業總藍圖(NIMP 2030)》**的綠色工業政策相呼應。
🧭 從藍圖到實際行動
MRC 與 MGTC 將共同推動全產業鏈的溫室氣體管理與能力建設計畫,
包括開發橡膠產業專屬的碳排追蹤與計算工具,協助製造商量化、管理並降低碳足跡。
同時,兩機構將進行產業基準分析(benchmarking),評估企業減碳準備度與優先改進領域。
目前已有逾 50 家會員企業參與早期 GHG 管理計畫,顯示產業界積極響應轉型。
「這些措施將強化產業的技術能力,
讓馬來西亞橡膠在維持競爭力的同時,達到國際永續標準。」
—— MRC 聲明
⚙️ 產業政策與氣候承諾的結合
橡膠業為馬來西亞出口與就業的重要支柱,面臨貿易與投資雙重減碳壓力。
此次合作支持政府實現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並符合《巴黎協定》的國際承諾。
同時,該行動亦呼應**《2021–2030 國家農業大宗商品政策(DAKN)》,
目標是讓馬來西亞橡膠成為全球負責任採購標竿商品**。
MGTC 代表指出:「邁向低碳製造既是環境需求,也是經濟契機,
減碳能力正成為產業競爭力與出口韌性的核心要素。」
🌏 產業就緒度與國際影響力
作為全球主要天然橡膠生產國之一,馬來西亞面臨如何兼顧生產效率與排放減量的挑戰。
MRC–MGTC 的合作將在製造端導入氣候風險管理與排放揭露能力,
以回應國際買家與金融機構對碳績效的要求。
若成功落實,該框架有望成為區域型大宗商品減碳的示範案例,
其明確的績效指標與培訓機制與國際 ESG 驗證趨勢接軌。
🔋 邁向未來導向的永續橡膠產業
這項合作象徵馬來西亞從政策承諾走向產業層級的責任與量化管理,
展現政府如何透過機構協作,整合工業政策與環境治理以推動長期成長。
下一階段將聚焦於擴大企業參與、導入再生能源、
並推進供應鏈數據化碳排追蹤,打造更具韌性的橡膠產業體系。
若成功推行,該模式將為其他大宗商品出口國提供可複製的低碳轉型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