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最新消息
- ESG 國際新聞週報
- ESG 國際新聞週報 8/12 -8/18
ESG 國際新聞週報 8/12 -8/18

1.🌍 聯合國塑膠污染條約談判再度陷入僵局
雖然聯合國歷時 10 天的第 5 輪塑膠污染條約談判(INC-5.2)最終未能達成共識,但各國仍承諾持續努力,爭取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協議。會議共吸引 2,600 名參與者,包括來自 183 國的 1,400 名代表,以及超過 400 個組織的觀察員。
主要爭議集中在 塑膠設計標準、化學物質管制、是否限制塑膠生產總量,以及資金與履約機制。發展中國家資金支持與強制減產的議題仍存在嚴重分歧。
談判現場外,公民團體、原住民代表、拾荒者、青年行動者與藝術家也積極發聲,透過抗議、藝術裝置與媒體活動呼籲加快行動。UNEP 強調塑膠污染「無所不在──從地下水、土壤、河流、海洋甚至人體內都能檢測到」。
UNEP 執行長安德森表示:「雖然挑戰重重,但各國都清楚願意繼續坐在談判桌前。」然而,WWF 副總裁 Simon 批評進展停滯,警告「這代表塑膠危機將持續惡化,世界依舊在等待急需的行動。」
最終條約草案預計於外交會議通過,但尚未決定下次會期。各界普遍認為,公眾對行動的需求已無法忽視。
重點:
-
183 國、2,600 名代表與觀察員齊聚日內瓦
-
四大爭議:設計標準、化學品、產量上限、資金/履約
-
公民社會強力參與:拾荒者、青年、藝術家集體發聲
-
未達成共識 → 談判延期,進度不明朗
-
WWF:全球「不能再有藉口」,保護人類與地球是「不可談判的」
2.🪴 宜家 Ingka 集團首度在中國投入循環經濟投資,攜手塑膠回收商 Re-mall
Ingka Group 投資部門 Ingka Investments 宣布,已對上海塑膠回收企業 Re-mall 進行成長資本投資,這是其在中國的首筆循環經濟投資,目標是推動 食品包裝廢棄物回收再製成透明再生聚丙烯(rPP)。
Re-mall 透過自主技術解決了食品殘渣污染、材料降解、處理成本高及需求波動等回收難題,是少數能將消費後食品包裝廢棄物轉化為高透明度再生顆粒並大規模供應的企業。其產品應用廣泛,涵蓋餐盒、化妝品包裝、玩具與紡織品,並已被多家國際大廠採用。
Ingka 集團循環投資負責人 Lukas Visser 表示:「透過與 Re-mall 合作,我們希望擴大影響力,加速全球解決塑膠廢棄物問題,並推動循環經濟轉型。」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塑膠市場之一,是推動循環解決方案的核心戰場。此次投資將支持 Re-mall 擴大回收產能並開發新產品,工廠位於江西省,能有效串聯廣州、上海等城市的塑膠廢棄物流。
宜家中國總裁兼首席永續長 Pontus Erntell 強調,這展現了宜家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並希望能引領產業走向低碳轉型。
Re-mall 執行長朱寬表示:「與 Ingka 的合作是我們加速全球塑膠循環的重要里程碑,將廢塑轉化為有價值資源,共創更潔淨與負責任的未來。」
重點:
-
Ingka 首筆中國循環經濟投資,對象為塑膠回收商 Re-mall
-
聚焦食品包裝廢棄物 → 高透明再生聚丙烯(rPP)
-
投資用於擴大產能與新產品研發
-
中國市場被視為全球循環經濟的關鍵
-
配合 Ingka 在歐洲投資 Morssinkhof Rymoplast,深化全球減碳戰略
3.♻️ 全球終結塑膠廢棄物聯盟發布《2024 進展報告》,啟動「2030 策略」
「終結塑膠廢棄物聯盟」(Alliance to End Plastic Waste, AEPW)公布《2024 進展報告:為影響力而演進》,回顧五年成果並啟動 「策略 2030」,聚焦大型、高影響力的循環解決方案。
自 2019 年以來,AEPW 支持的計畫已:
-
清除 239,985 噸 未受控的塑膠廢棄物
-
回收/再利用 253,212 噸 塑膠
-
創造 2,134 個正式就業機會
-
吸引 6.1 億美元外部投資承諾
未來,AEPW 將從零散小型計畫轉向整合性方案,首階段鎖定 印度、印尼、南非,每個市場投資額度超過 1 億美元。優先處理「難以回收的柔性塑膠」,並透過混合融資與公私協力模式,推動廢棄物管理與回收基礎建設。
執行長 Jacob Duer 表示:「我們將加倍投注於有效的方案,以推動更大規模的影響力。」董事會主席 Tracey Campbell 也強調,透過產業、政府與社區的協作,可以加速全球進展。
此舉標誌 AEPW 從技術創新到融資槓桿,全面推動塑膠循環經濟轉型。
重點:
-
5 年行動 → 清除 24 萬噸廢塑、回收 25 萬噸
-
新「2030 策略」:聚焦印度、印尼、南非,每地投資 ≥ 1 億美元
-
優先解決柔性塑膠回收難題
-
擴大混合融資與 PPP 模式,加速基礎建設
-
強調技術創新 × 能力建設 × 融資槓桿的三重推進
4.📈 SBTi 報告:設立近期與長期氣候目標企業 18 個月內大增 227%
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SBTi)最新報告顯示,同時設定近期與淨零目標的企業數量在 2023 年底至 2025 年中短短 18 個月內成長了 227%,僅設近期目標的企業數量也幾乎翻倍,凸顯企業正加速將氣候行動納入長期戰略。
亞太地區成為主要成長引擎:驗證通過的企業數量增加 134%,其中 中國成長 228%(137 家 → 450 家),帶動泰國、日本、台灣、香港與韓國的氣候承諾熱潮。這些企業多處於高排放供應鏈,正推動上下游同步減碳。
根據 Oliver Wyman 分析,截至 2024 年底,**全球 41% 的市值(相當於四分之一的營收)**已由具有科學基礎目標的公司代表,顯示氣候承諾正持續深入企業核心策略。
在產業分布上,工業類企業占近三分之一,其次是非必需消費品與材料產業,這些部門在製造、汽車與原料供應鏈中的減碳角色至關重要。
SBTi 執行長 David Kennedy 指出:「將氣候行動納入商業戰略,不僅能降低轉型風險,還能在低碳經濟中搶佔先機。訊息很清楚:想要領先,就從科學基礎目標開始。」
重點:
-
全球企業同時設近期與淨零目標 → +227%
-
亞洲增長 +134%,中國領漲 +228%
-
41% 全球市值由具 SBTi 驗證目標的企業代表
-
工業、非必需消費品、材料產業為採用主力
-
氣候目標正逐漸成為企業長期競爭力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