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宣布已與從麻省理工學院(MIT)衍生的 Sublime Systems 簽署協議,未來 6–9 年間將購買超過 622,500 公噸低碳水泥,以降低自身碳足跡並推動永續材料市場發展。傳統水泥生產過程每生產 1,000 公斤水泥就會排放 超過 900 公斤二氧化碳,約佔全球 8% 的碳排放。Sublime 開發的電解槽技術可在環境溫度下製造水泥,替代需高溫燒成的傳統窯爐,並使用石灰石原料,同時便於捕捉轉化過程中產生的 CO₂。此協議允許微軟在地理條件允許時,直接採購 Sublime 於其首座商業化工廠及未來全量產廠所生產的水泥,並可分別購買水泥的環境屬性憑證(EACs),類似於再生能源憑證與實際能源使用的分離機制。微軟全球數據中心建設副總裁 Jeff Leeper 表示,此舉可加速乾淨建築材料的量產與採用,協助突破重工業製造放大的挑戰。Sublime 執行長 Leah Ellis 則指出,該協議為其未來百萬噸級工廠吸引長期訂單並加快投資鋪路。此舉也是微軟既有措施的一環,包括去年宣佈優先在數據中心建設中使用木材取代鋼筋與傳統混凝土,以及透過碳減排創新基金(CIF)投資如 Stegra(前 H2 Green Steel)、Boston Metal、CarbonCure、Prometheus Materials 等低碳建材開發商。碳減排策略與市場開發總監 Katie Ross 表示,購買現有低碳材料能帶動市場需求,環境屬性憑證與 CIF 投資則能加快新產能擴張,形成拉動成本下降與風險降低的良性循環。
-
水泥業碳排放挑戰:
-
全球傳統水泥生產佔全球 CO₂ 排放量約 8%,每 1,000 公斤水泥就排放超過 900 公斤二氧化碳。
-
水泥製程長期仰賴高溫窯爐,且石灰石轉化為石灰釋放大量 CO₂,難以去碳化。
-
-
Sublime Systems 技術創新:
-
2020 年從 MIT 分拆,研發專利電解槽技術,可在環境溫度下生產水泥,避免高溫窯爐與化石燃料。
-
透過室溫下將石灰石轉化為石灰,並便於捕捉轉化時釋放的 CO₂,大幅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
-
採購協議條款與規模:
-
微軟將於未來 6–9 年間,分階段從 Sublime 首座商業化工廠及未來全量產工廠購買最多 622,500 公噸低碳水泥。
-
若地理條件允許,微軟可直接獲得實際水泥材料;並可另行購買與水泥相關的環境屬性憑證(EACs),類似再生能源憑證與實際能源使用分離的機制。
-
-
對市場與生產的影響:
-
微軟的長期訂單將提供 Sublime 早期工廠穩定需求,促進其加速完工並快速擴大產能。
-
協議將幫助建立乾淨建材的市場,加速低碳水泥在重工業的採用與規模化,推動供應鏈去碳化。
-
-
微軟既有永續建材策略:
-
先前宣布在數據中心建築中優先使用木材(取代鋼筋與混凝土),並更新合約條款納入低碳材料要求。
-
透過「碳減排創新基金」(CIF)投資 Stegra、Boston Metal、CarbonCure、Prometheus Materials 等新興廠商。
-
引述:
Jeff Leeper(微軟全球數據中心建設副總裁):
「透過與 Sublime 的創新交易,微軟致力於加速乾淨建築材料的大規模生產與採用,協助創新者突破現有製造基礎設施的放大挑戰。我們需要像 Sublime Cement 這樣具有突破性且重新想像的產品,才能在全球與微軟內部實現減排。」
Dr. Leah Ellis(Sublime Systems 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此採購協議讓微軟無論在何處建築,都能取得 Sublime 的低碳水泥技術。這解決了乾淨水泥商業化的關鍵難題:缺乏長期訂單與需要有財務保證的客戶支持。微軟成為我們未來百萬噸級工廠的首位客戶,將促使我們更快建廠、擴大 Sublime Cement,成為全球永續建築的長期解決方案。」
4.歐盟銀行監管機構推出Pillar 3披露修訂草案,簡化中小型銀行ESG風險報告
歐洲銀行管理局(EBA)公布新一輪對Pillar 3銀行資訊披露要求的修訂草案,旨在配合歐盟委員會Omnibus方案,大幅簡化並針對銀行規模與複雜度採取差異化的ESG風險披露安排。草案將大型銀行需提供的完整ESG資訊與中小型、非上市銀行的「關鍵資訊集」區隔開來,並對大型銀行的披露頻率與指標加以明確說明,以減輕小型機構之負擔,同時確保大型機構的綠色資產比率(GAR)與歐盟分類法(EU Taxonomy)完全一致。此修訂延續2024年CRR3銀行方案精神,自2025年起擴大ESG相關披露範圍並納入實體與轉型風險、社會與治理風險、化石燃料曝險等。EBA預計於2025年8月22日前收集公眾意見,並視需要調整最終文本。
-
修訂背景與目標:
-
延續2024年歐盟CRR3銀行方案:自2025年起將ESG風險披露從大型機構擴展至所有金融機構,進一步細分披露項目,包括環境實體風險、轉型風險、社會與治理風險,以及化石燃料曝險。
-
配合歐盟委員會2025年Omnibus方案,目標在於「降低報告成本,簡化永續報告」,對小型及非上市銀行採「必備資訊集」,大型機構則維持「完整資訊集」,中間類型機構適用「簡化資訊集」。
-
-
差異化披露要求:
-
大型機構(Large Institutions):
-
必須按「完整資訊集」披露,包括半年度或年度「氣候轉型風險:各部門曝險風險品質、碳排放與剩餘到期日」;披露綠色資產比率(GAR)並需符合EU Taxonomy標準;可根據重要性減少部分披露頻率。
-
-
其他上市機構與大型子公司(Other Listed Institutions & Large Subsidiaries):
-
採「簡化資訊集」,例如「氣候轉型風險:各部門曝險品質、碳排放與剩餘到期日」每年披露一次。
-
-
小型且非複雜機構(SNCIs):
-
僅須提供「必備資訊集」,如「轉型及實體風險年度披露」,且對社會與治理風險項目的披露亦相對精簡。
-
-
-
綠色資產比率(GAR)與EU Taxonomy:
-
大型銀行須披露其綠色資產比率,EBA修訂確保該比率與歐盟分類法標準完全一致,以便量化符合永續活動的資產占比。
-
-
降低披露頻次與簡化非核心資訊:
-
EBA建議,若某些指標對該機構的風險影響不顯著,可依「重要性原則」適度降低披露頻次。
-
對小型與非複雜機構,將嚴格限制所需披露的ESG指標種類與細節,以避免過度負擔。
-
-
公眾諮詢與後續時程:
-
EBA已於2025年5月發布修訂草案,並自即日起接受公眾與業界回饋,截止日期為2025年8月22日。最終版本將視回饋整合後再行確定。
-
引述(Quotes):
EBA(歐洲銀行管理局):
“為配合歐盟委員會旨在降低報告成本與簡化永續報告的Omnibus方案,EBA根據機構類型、規模與複雜度設計了差異化的ESG披露方式,對大型機構採取完整披露,對其他機構(特別是小型或非上市機構)則提供更簡化的披露要求。”
EBA進一步強調:
“我們也將針對大型銀行的既有要求進行澄清,以便根據過去實施經驗做出簡化,並在必要時根據重要性降低部分披露的頻次。”
5.日立更新「環境創新2050」策略,2050年實現價值鏈全範圍溫室氣體淨零
日本綜合企業日立(Hitachi)宣布修訂並擴大其長期環境目標,將2050年目標從「碳中和」提升為「價值鏈全範圍溫室氣體(GHG)淨零」,並獲科學減碳目標倡議組織(SBTi)驗證符合巴黎協定1.5°C目標。同時,日立在「環境創新2050」策略下,將原先「提升資源與用水效率」之目標擴展為打造「循環經濟」,包括材料再利用、延長產品使用壽命等;加強對自然災害的減緩與復原方案。2025 年之前,日立亦提出了2030年前各支柱的新目標:工廠與辦公場所碳中和、價值鏈減排52%、零掩埋廢棄物、所有產品組群導入生態設計、水用量減少10%,並對價值鏈中的自然影響進行評估。
-
目標提升與SBTi驗證:
-
2050年目標從「碳中和」升級為「價值鏈全範圍GHG淨零」,涵蓋所有溫室氣體。
-
此新淨零目標已獲科學減碳目標倡議組織(SBTi)驗證,與巴黎協定1.5°C目標一致。
-
-
環境創新2050策略更新:
-
脫碳(Decarbonization)支柱:
-
推出高效率產品、創新服務與未來技術,支持各領域去碳化。
-
-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支柱:
-
目標擴展於提高水與資源利用效率,實現材料再利用與回收、延長產品壽命,朝循環商業模式邁進。
-
-
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支柱:
-
加強參與自然災害減緩及復原方案,評估並減少產業對生態的負面影響。
-
-
-
2030年中期目標:
-
碳中和與減排:
-
工廠與辦公場所實現碳中和。
-
價值鏈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基準年減少52%。
-
-
廢棄物與生態設計:
-
零掩埋廢棄物,推動所有相關產品群導入生態設計。
-
-
水資源管理:
-
用水量較基準年減少10%。
-
-
自然影響評估:
-
對價值鏈中「對自然的影響」與「來自自然的影響」進行評估。
-
-
引述:
「近年環境風險持續升高,既包括生成式AI驅動的用電需求劇增,也有製造電池等產品所需礦產資源的地緣風險攀升,以及自然災害日益嚴重。當社會需要包括非化石能源擴張、循環商業模式轉型與自然資本修復等創新解決方案時,日立即以更新後的環境願景予以回應。」——日立公司聲明
Resource:ESG TODAY